财新传媒
  • 收藏
  • 打印
  • 放大
  • 缩小
  • 苹果客户端
  • 安卓客户端

周小川总结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

2012年11月17日 19:58 来源于 财新网 | 评论(0
中国现阶段存在过热冲动,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;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,与体制转轨相关;调节手段逐步转向更加市场化;应对本轮危机快速反应、力度充分、适时退出
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。 CFP

  【财新网】(记者 于海荣)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17日在“2012财新峰会:中国与世界”主题演讲中称,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“过热冲动”,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。

  为时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中,周小川全面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,并以十个特点来概括。

  他称,中国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,“软约束”的现象依然存在,尤其是各地方举债、上项目的动力都很强,都希望“银根”松一些,容易造成经济易热不易冷、潜在通胀压力较大等问题。

  同时,亚洲金融危机以后,亚洲国家普遍趋向保守,扩大出口,中国也不例外,在较长时间里面临着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,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被动投放较多,也对物价形成了压力。

  他称,基于这样的判断,央行始终将货币政策作为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主要防线。

 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一样,货币政策盯住单一目标。中国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,即维护低通胀,推动经济合理增长,保持较为充分的就业,及维护国际收支平衡。

  周小川称,多目标制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有关。在转轨过程中,中国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消除价格扭曲,转向市场化的价格体制。“如果只关注低通胀,就会对任何价格改革持抵制态度,使央行陷入尴尬局面。”

  金融机构是否稳健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传导的关键。新世纪以来,中国加快了银行体系改革,周小川将之称为“在线修复”,“因为经济运行没法中断,机器要继续运转,同时更换问题部件”。通过使金融机构健康化,确保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同时,也保持金融稳定。

  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,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干预、直接指令,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。周小川称,现在常说的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,“用得好的话,都是市场化调节手段”。他也承认,有时还会经济手段与一些行政手段并用,导致政策力度波动过大。

  他举例称,2004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收紧“银根”的经济手段与收紧“地根”的行政手段并用,短期确实见效比较快,但“地根”的使用也对财政、货币政策工具产生制约,而且中长期看其顺周期性较强,不太适合作为常规性、市场化的总需求管理工具。

  对于汇率改革的历程,周小川回顾称,其顺序应在银行部门改革之后,改革时机上需要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平稳。随着汇率浮动区间逐渐扩大,他称,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,对外失衡程度大幅降低。

  根据国家外管局的统计,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,2011年已降至2.8%,落入国际社会公认的均衡区间。

  对持续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流动性过剩,央行采用发行央行票据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、回购以及掉期交易等工具对冲。周小川称,这些工具经过配合,能起到对冲流动性的作用,他同时表示,这些工具都有争议,每一次调整都会引发讨论。

  2011年中国在全球率先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。周小川称,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,从危机中复苏早,但也可能会很快过热,从货币政策讲,“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率先引入宏观审慎框架。”

  目前金融宏观逆周期式调控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、利率、存款准备金率、资本监管要求等。尽管有些工具现在并未使用,周小川称,不要着急将其从工具箱中剔除,先保留下来,过一段时间再决定。

  周小川将央行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总结为以下几点:不断改进货币政策的目标、工具、度量与传导机制,改进统计分析与预测的科学性;危机应对要果断有力,以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;增强政策前瞻性,针对形势的特殊需要来决定政策的出台和退出,要更加倚重市场机制;把短期危机应对和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等等。█

  附:金融宏观调控十个特点

  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普遍存在“过热冲动”,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

  中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目标制

  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健康化,强调在线恢复和紧急救助

  货币政策的手段上,从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手段逐步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

  适应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变化,准确把握汇率改革进程

  面对阶段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,政策基点是做好流动性对冲

  率先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,丰富货币政策的工具箱

  配合金融改革进程来把握利率市场化和利差形成

  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,货币政策快速反应、力度充分、适时退出

  不断测算产出缺口、潜在增长能力和供求结构匹配性

  

视频
2012峰会日程
  • 16日
  • 17日
时间 主题

08:30 - 09:00

注册

09:30 -11:00

中国经济新增长
未来数年的政治格局与经济政策将定。为了重建可持续增长的基础,哪些改革刻不容缓?

 

发言人:
李毅中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工业和信息化部首任部长
李剑阁,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
玛丽莎·拉戈,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
巴里·诺顿,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、经济学家
方风雷,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;厚朴投资董事长

 

主持人:
叶伟强,财新《中国改革》副总编辑、财新传媒编委


11:00 -12:30

财税改革下一步
政府资金如何取之于民?如何用之于民?财税体制改革在经济层面、政府内部、沿技术路径推 进的空间已日益逼仄,未来深水区的财税改革,不仅牵涉政府内部制度的完善和规范、中央和 地方政府间的集权与分权,更牵涉政府预算对民众的公开与透明,牵涉公共选择过程,实际上 是政治、经济的双维度的改革。改革的成败,更多地系于政治向度。

 

发言人:
刘克崮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、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
贾康,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
蔡洪滨,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
许小年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

 

主持人:
白重恩,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雷德曼讲席教授

 

12:30 -14:00

自助午餐

 

12:30 -14:00

主题午餐会:走出去:总结与反思(仅限受邀嘉宾)
中国企业加速度在海外投资。全球经济低迷,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机会在何时何 地?先行者走出了什么路径?后来者有什么思路?本土打法在国际环境中如何适者生存?政府、企业和金融中 介机构在其中应当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?

 

发言人:
黄河,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
杰夫·吕迪安,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亚太及中东地区主席
周放生,国企改革专家

 

主持人:
王烁,财新传媒主编

 

14:00 -15:00

主题演讲
周小川
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

 

主持人:
胡舒立,财新传媒总编辑

 

14:00 -15:30

均等机会与社会保障
*特别支持: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
经济转型必将伴随社会重构,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是中国能否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。不能均贫富,必须均机会。户籍改革、教育改革、社保改革、医保改革,一个也不能少。

 

发言人:
卢迈,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 
保育钧,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 
蔡昉,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
迟福林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
张卓元,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

 

主持人:
李剑阁,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;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

 

14:00 -15:30

多层次资本市场
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,一旦经济实体发生严重问题,就会导致大量银行坏账,金融 体系的脆弱性往往将经济拖入长期不振的境地。当前,中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,直接 融资比例较低。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满足多元化投资需求,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,扩大 直接融资额度,降低金融风险。这其中如何有序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?如何控制不同层次 市场的风险?如何建立投资者适应性制度?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挂牌?

 

主题演讲:

姜洋,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

发言人:
李小加,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
宋丽萍,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
德地立人,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、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
胡汝银,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兼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
马克·史华兹,高盛集团副董事长、亚太区董事长
黄碧娟,集团总经理,汇丰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

 

主持人:
张继伟,财新网执行总编辑、财新传媒编委

 

14:00 -15:30

企业的机会与抉择
国企如何应对紧日子?民企何处寻找突破?跨国公司怎样重调战略?危中有机,谁具慧眼?

 

发言人:
蔡洪平,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、亚太区执行委员会委员
王正华,春秋集团董事长
陶闯, PPTV网络电视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
曾岩,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
王波,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
周放生,国企改革专家

 

主持人:
王晓冰,财新传媒编委、财新《新世纪》副主编

 

15:30 -15:45

茶歇

15:45 -16:45

银行改革下一步
银行业面临经济周期不良资产再爆发的压力,考验着银行改革的成果;利率市场化则考验着银行未来盈利能力;如何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,以自身的效率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,银行的商业化、市场化改革下一步如何推进?

 

发言人:
蔡鄂生,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
王洪章,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
董建岳,广发银行董事长
李扬,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、学部委员
程远国,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集团客户部总经理

 

主持人:
凌华薇,财新《新世纪》副主编、财新传媒编委

 

16:45 -17:45

金融改革再破题
金融领域的改革如何继续坚持开放、市场化取向,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和理念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?

 

发言人:
潘功胜,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
崔津渡,天津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
陈文辉,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
许成钢,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,财新《中国改革》首席经济学家
胡祖六,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

 

主持人:
叶翔,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