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账号:

【"中国经济在海外”系列之四】沃尔沃借吉利翻牌

   对于瑞典工业化的“典型象征”沃尔沃,中国股东吉利入股一年来还算顺利,但怀疑没有——也不会彻底消失
吉利收购沃尔沃后,严格分离吉利品牌和沃尔沃品牌,确保沃尔沃在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仍被视为一家瑞典公司。图为沃尔沃汽车公司位于瑞典哥德堡郊区的生产车间。Casper Hedberg/Bloomberg/CFP

  【财新《新世纪》】(记者 曹海丽 发自瑞典瑞典语里,“Torslanda”是“神的土地”的意思。位于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郊区的Torslanda镇,是沃尔沃汽车公司(Volvo Car Corporate,下称沃尔沃)最大的生产车间所在地。这个至今已有47年历史的三叶草形车间,目前仍供应着全球三分之一沃尔沃汽车。

  带领财新《新世纪》记者参观的导游水先生,是一位中国移民,已经接待了大批的中国访问者,多数是政府官员,最近的一批来自中国国务院国资委。

  一年前,来自中国浙江的民营汽车企业——吉利,在各界质疑声中以18亿美元完成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全额收购。自此,业界便好奇这桩“蛇吞象”收购将走向“生存还是毁灭”。

  在水先生看来,被吉利收购后的沃尔沃并没有太大变化,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太明显的中国影响。他只见到过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一次,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、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倒是经常出现在总部,“看上去很开放”。除了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是由吉利派驻的常驻代表,在沃尔沃总部办公室鲜有中国人的身影。

  这或是李书福期望给予外界的印象——沃尔沃仍是独立的瑞典公司。销量更有说服力:沃尔沃被并购后的六个季度扭转颓势,全部实现盈利。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和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,销量超过23万辆,同比增长20%,税前利润超过12亿瑞典克朗(约合1.9亿美元)。其中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较上年同期增长111%,超过3万辆。

  不过,面临由欧债危机引发的新一轮欧美经济危机,今年三季度沃尔沃的销售或将受到一定影响。而怀疑并没有——也不会彻底消失。作为目前为止最顺利的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收购案例,对吉利沃尔沃的前景作出预测还为时过早。“奇迹”会如何继续,对李书福和沃尔沃的新管理团队来说,挑战巨大又富有吸引力。

保持瑞典品牌形象

  在德国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安德里亚斯·凯斯勒(Andreas Kessler)看来,沃尔沃在被吉利并购后创造的销售业绩,主要拜两个因素所赐: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;二是吉利实施的品牌策略——严格分离吉利品牌和沃尔沃品牌,确保沃尔沃在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仍被视为一家瑞典公司。

  “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的中国影响。”凯斯勒对财新《新世纪》记者说。

  销售业绩固然重要,但对瑞典公众和沃尔沃上万名雇员来说,让他们真正改变对吉利看法的,是吉利信守了在收购谈判中的承诺:保留沃尔沃瑞典管理总部、研发中心和生产线,以及瑞典品牌。

  “沃尔沃是一个品牌,不是代工,这是值钱的地方。”沈晖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接受财新《新世纪》记者采访时强调,吉利和沃尔沃的公司运作是分开的。

  “历史经验证明,沃尔沃和吉利不能混在一起。”曾担任过菲亚特集团中国副总裁的沈晖举例说,菲亚特集团并购法拉利汽车已经有40多年,始终将两个品牌分开。

  吉利是第一家完整地收购了一个海外品牌的中国汽车公司。此前,中国汽车行业有过数起中国汽车公司海外收购案,收购方多为国有企业——2005年1月,上海汽车公司(下称上汽)花40亿元人民币获得韩国双龙汽车48.9%股份(后增至51.3%);同年,上汽和南汽竞购濒临绝境的英国罗孚汽车的资产,结果上汽在罗孚破产前花了6700万英镑买下了罗孚两款轿车设计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;南汽则在罗孚破产后花5300万英镑购买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剩余资产,收购完后便将对方的发动机及部分整车生产搬到了中国。最后,上汽又只得将南汽买下,并以罗孚技术为基础推出了荣威系列。不过,上汽对双龙的收购,数年后被证明是两败俱伤。

  吉利选择让沃尔沃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和品牌运作,被认为是一个明智的决定。“沃尔沃必须保持它的瑞典品牌形象,不然就失去了特殊性。品牌是一个公司的核心价值,不要去破坏这个形象。”凯斯勒说。

评论
案 例
波兰业主向中海外索赔2亿欧元
特派伦敦记者倪伟峰 记者 谷永强 09月19日 10:22

2亿欧元的索赔总额“包括10℅的违约罚金以及因工程延期所产生的近四个月的过路费损失”

研究报告
波兰业主向中海外索赔2亿欧元
特派伦敦记者倪伟峰 记者 谷永强 09月19日 10:22

2亿欧元的索赔总额“包括10℅的违约罚金以及因工程延期所产生的近四个月的过路费损失”